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我國必須打造一大批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具體來說,要優化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結構比例、暢通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道路、提升新時期技能工人的社會地位。
今年全國兩會上,振興制造業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從太鋼如何成功破解圓珠筆芯之問,到互聯網技術創新怎樣由“中國山寨”轉變為“從中國拷貝”;從網購假貨問題,到有些企業連“一個國產螺栓都不敢買”……代表委員們在充分肯定創新進步的同時,也針對當前我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積極建言獻策。
我國制造業雖取得巨大進步,但從橫向看,與西方制造強國的差距仍然較大,總體上還處于世界制造業中下游水平,大而不強、量高質低、產能過剩、效率低下等特征明顯。工業產品結構上,低端供給嚴重過剩,高端供給嚴重不足。從問題成因看,除基礎創新能力不足外,與工匠精神缺失、大國工匠數量不足也有很大關系。
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但凡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大國。據統計,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的這個數字達50%。反觀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已成為我國工業制造“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
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思想影響,工匠在我國的社會地位歷來不高。現實中,受各種條件限制,技術工人待遇低、發展前途不明朗,也大大削弱了這類職業的吸引力,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更是常常被貼上“差生”的標簽。
而德國、日本等制造強國,則非常重視技工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針對職業教育投入大量人才、財力、物力。德國企業家認為,一流的產品要由一流的技工來制造;再先進的科研成果,如果沒有技工的工藝化操作,也很難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
其實,我國可以從中借鑒到一條寶貴經驗,即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我國必須打造一大批高素質的產業技術工人隊伍。
具體來說,首先,在教育層面,糾正重學歷教育輕職業教育的局面,優化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構比例,探索開展高校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工業文化普及、先進制造業人才培養的結合試點。其次,在國家層面,暢通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道路,改革現有職稱評選方法,提高技術工人的薪金待遇,創造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增強職業吸引力。最后,在社會層面,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新時期技能工人的社會地位,增強技能人才的光榮感,鼓勵更多年輕人走技能成才之路,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針對影響產業工人隊伍發展的突出問題,從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產業工人素質、暢通發展通道、依法保障權益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具體部署。可以預見,這必將對推進技術工人隊伍建設起到巨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