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物聯網連接的無人化生產線,機械手將物料抓取到傳送設備上,搬運物料的小車在生產線和倉儲之間往返……這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而是記者5月初在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智造”公共實訓基地看到的真實一幕。
“什么是工業4.0?這就是。工業4.0是德國的叫法,在我國叫‘中國制造2025’。”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丁金昌說,這條智能生產線采用的是世界上zui先進的技術,代表著制造業的未來。
重視實訓 走高端人才之路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智造”實訓基地是學院與德國FESTO公司等共建的省級公共服務平臺。據介紹,學院圍繞工業4.0發展方向,建設了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工業機器人應用實訓基地、智能制造生產線控制技術實訓基地和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實訓基地等。
丁金昌對記者說,制造業正在經歷不斷升級的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柔性化,接下來還將達到智能化。在智能化生產線上,AGV小車和機械手用于物流,能節省大量生產時間和人工;電腦依托大數據自動決策、判斷,并對數控設備發出生產指令,避免人工的不確定因素,使產品質量不易發生變化。
今后,智能化工廠只需要少數技術人員負責生產線調試、維護以保證設備的精度,大多數低端技工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
不久前,浙江機電職院機械技術系主任曹煥亞調研了分布于杭州大江東和寧波慈溪等地的10多家較大規模集成商和應用商企業。這類企業對于掌握智能制造技術的學生十分歡迎,有的給應屆畢業生開出10萬元以上的年薪。“引進智能制造生產線門檻并不高,有資金就可以,難的是培養能勝任專業崗位的人。”
為讓學生獲得智能制造方面的實訓指導,該學院已派出10多位教師到德國、日本等制造業發達國家接受系統培訓。
“企業往哪里走,職業教育起碼應該同步,zui好能領先一步。”丁金昌說,對于產教融合,機電職院要主動為浙江機電產業轉型升級服務,主動為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服務,主動為技能人才升級服務。
產教融合 學生有一技之長
永康是全國zui大的五金產品生產基地與集散中心,主要以安全門、電動工具、休閑運動車、炊具等五金制造業為支柱產業,全市五金類企業有兩萬余家。永康職業技術學校結合地方產業經濟特點,探索產教融合,達成校企兩熱的雙贏局面。
產教融合,關鍵是找到校企雙方需求的結合點。永康職技校先是直接從企業接單進行全真的生產性實訓,后又通過成立產學研中心,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企業借助學校的場地、設備和學生完成緊急生產任務,有技術問題找教師一起攻關;學校則將企業技術人員聘為兼職教師,聘請企業界人士參與編寫校本教材,把行業標準、工藝流程、管理規范開發成實踐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工學結合”中掌握實用技能。
該校校長王鐘寶告訴記者,由于學校培養的實用技能性人才受到企業歡迎,所以近幾年永康職技校招生火爆,很多專業三四個小時就報滿了。去年,普高線以上的xin生占到總招生數的四分之一以上。
“企業需要什么,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王鐘寶說,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分層的:小微企業對熟練操作工需求較大;快速發展的中型企業不但需要技術骨干,同時需要高素質的中層管理人才;大型企業技術改造更徹底,普通熟練工無法勝任xin 崗位,因而高級技能人才需求增長。
陳正敖是永康職技校創xin 工作室負責人,一位擁有110多項專利的“發明達人”。他說,永康許多企業生產同樣產品,要脫穎而出只有靠創xin,而在創xin方面,職校學生有很大的優勢。“我的很多發明靈感就來自為學生上課的時候。只要激發學生的創xin意識,他們就能想出很多金點子。”陳正敖說,學校師生有17項專利直接參與企業技術服務,且都已經轉化為產品,為企業帶來豐厚效益。永康職技校實際上已成為永康眾多中小微企業的產品研發與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