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挺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產品精雕細琢,是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簡單地說,“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和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呼喚“工匠精神”,代表著社會對工藝本身純粹追求的回歸。就在去年,《咬文嚼字》雜志發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語”,“工匠精神”入選。“工匠精神”迅速流行,成為制造行業的熱詞。李克強總理曾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東臺市,“工匠精神”多有體現,近日,記者與多位“工匠”們面對面,聽他們講一講那些關于執著和追求的工匠故事。
“工匠精神”是一種時代需要
《韓非子·定法》中說:“夫匠者,手巧也……”可見手藝精巧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現代社會中,工匠包括手工藝人、技術工人以及普通熟練工人等。而“工匠精神”,則蘊含著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等深刻內涵。
在東臺市,“工匠精神”多有體現。江蘇華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總工程師丁郁華便是其中一位。“我覺得‘工匠精神’是一種時代需要、一種社會導向,作為工匠就必須要專注、鉆研,這也是‘中國制造’品質革命的必由之路。”走進華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廠區,印象中氣派、寬敞的廠房并沒有出現。這里廠房的外墻已經斑駁得不像樣子,就連墻體上曾經刷上的大字不少都“缺了胳膊少了腿”,步入實驗區,地面上一些地方更是被油漬染得亮黑。不過,丁郁華這句話卻說得擲地有聲。
毋庸置疑,這是一座“破舊”廠房。丁郁華坦言,從建廠之初到現在,廠房一直都沒有翻新過,但就在這些“陋室”中,他把自己打磨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工匠。“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我們廠的資金也是有限的,一股腦子鉆在產品和技術的研發上,哪還顧得上環境舒不舒適,氣不氣派。”丁郁華解釋著,他指了指身邊的兩臺船舶減搖裝置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廠里自主研發的試驗品,目前正在試驗階段,不過僅現階段,每臺的成本價格就在100萬元左右了。
相比較“破舊”廠房而言,那些產品才是華陽重工的精髓所在,事實上,在真正了解了這些產品的價值后,還有誰會在意那些斑駁老舊的廠房呢?丁郁華感慨,在當下的社會,充斥著許多的浮躁。不少人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就好比有的企業把廠房做得漂亮又氣派,可就是拿不出自己的專利和自己的產品,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當其他企業熱衷于‘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看著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高標準要求歷練之后,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丁郁華說道。
當前,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打造大國工匠、培育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應該讓“工人偉大、勞動光榮”成為一種時代新風。只有越來越多的大國工匠涌現出來,才能進一步提高我國職工隊伍的素質和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水平,從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全面跨越。
“工匠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提倡“工匠精神”是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亟待轉型與升級,要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事實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也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當前,在“中國制造”走出去的過程中,一些產品的質量也常常受到詬病,迫切需要提高產品質量。因此,要在競爭中取勝,關鍵在于提高“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只有充分發揚“工匠精神”,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大國工匠,才能打造高質量的產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走出去。
“工匠精神”背后的秘訣
初見丁郁華時,只見他身著普通的銀灰色西裝,連扣子都沒有系。西裝內,白色襯衫的領口和袖口更是隨意敞開和翻折,真可謂涼快有了,靈活也有了。眼前這位“不修邊幅”的老總,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身份,我們或許真的會把他忽略過去。然而,船舶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中國船舶集團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鹽城市優秀企業家等如此多的殊榮,卻又確確實實來自眼前這個率性樸實的董事長。
丁郁華擔任企業技術負責人以來,申報專利121件,平均每年20件左右,已獲授權專利64件,其中發明專利4件。他重視企業知識產權工作,使公司成為江蘇省知識產權示范創建企業;他承擔省以上各類科技項目9項,有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有國家火炬計劃項目;他開發的《海洋工程平臺全回轉推進器密封裝置》《高性能襟翼舵》等產品獲得5項鹽城市、東臺市科技進步獎,在他的努力下,企業獲得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7個。
談及榮譽,丁郁華向我們反復地強調著兩個詞:專注、鉆研。丁郁華干過的工作很多:木工、瓦工、鑄造、電工、機工、鉗工……事實上,幾乎每做一項工作,他都能沉下心來研究。除了做一行精一行的基本要求,丁郁華對“為什么這樣做”更時常產生濃厚興趣,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那個年代,教學生的老師傅本身也沒讀過多少書,對為什么這樣做更多的就是一種方法的沿襲和傳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問倒了老師傅,丁郁華卻不放棄,經常找機會外出,到外面大學的書攤上淘書,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究越來越多的科學原理。
生活中、生產中,各種知識和原理時常被丁郁華信手拈來,他講的并不多,卻都是深入淺出的道理,很輕松就道出了“為什么這樣做”的本質。如果把各種工匠技藝比作武功的話,丁郁華卻是博眾家之長,應該早已達到返璞歸真的宗師之境。他的學歷并不高,可就是憑著不斷自學加上反復實踐,丁郁華所取得的成就卻讓不少高學歷的名牌大學生望塵莫及。
其實,每一位工匠的崛起,都是無數次努力的積累。在工匠人的眼里,簡單的一句“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精一行”,雖說是傳統的理念,但卻傳遞出專業、專注、嚴謹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
在上海電氣提起生產車間的負責人吳道祥,大家都趣稱他“第一能手”。簡單的一句玩笑話,卻透露著吳道祥深入骨髓的鉆研勁兒。
“其實剛到公司那會兒,我還挺自卑的,很多東西都不懂。”吳道祥坦言,早在2010年進公司之前,他就一直在本地的一些企業從事裝配、鉗工等工作。盡管自認為練就了一身本領,但是面對新環境、新設備,新的挑戰又接踵而至。“要想在新的崗位上謀得突破,最好的方式就是沉下心來學習。”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吳道祥都要埋在自己的書堆里研究一番,連家人都感嘆,真像個“書呆子”。吳道祥的準備和積累沒有白費。他立足于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能特長,成為上海電氣首位機艙生產裝配組長。
公司發展之初,生產裝配風力發電機組的經驗不足,首臺2MW風力發電機組客戶要求10天就要下線,如果按常規模式生產,根本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情急之下的吳道祥采用分部套生產的方法,并征得上級領導同意,采用此種班組生產模式,9天之后,首臺2MW風力發電機組成功下線,創造了上海電氣“東臺速度”。
2015年,申能臨港2期28臺3.6MW風力發電機組在東臺基地生產。作為上海市2016度重點工程項目,他帶領員工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生產裝配經驗不足的種種困難。下班時間,他還帶頭學習裝配工藝,消化裝配圖紙,勇于創新,攻克技術難關。5個月的時間內,他的團隊保質保量地完成了28臺3.6MW海上風機的裝配,為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限公司2016年海上風機裝機量“世界第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經濟發展新常態 呼喚“工匠精神”
眼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初期,重視速度而非質量。如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旨在提高供給的質量與效率。而精益求精、嚴謹細致、專注堅守的“工匠精神”,顯然契合了供給側改革的這種內在要求。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蘇鑫悅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車間主任張新一直從事設備維修與技術改造、設備研制和管理工作。在張新的身上,永遠有著一股執著勁。
張新的辦公桌上,幾本厚厚的專業書早已翻得破爛,可他仍然當作寶貝,“這些可都是我的老師啊。”在車間里,張新總是叮囑工人們操作的每一個步驟必須規范、細致。他的這份執著,不是追求短期利益的粗制濫造,沒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恰恰是企業發展的助力。
多年的工作中,張新發現,雖然公司加大了技改投資力度,但仍有一部分設備相對落后,且能源消耗大、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他先后參與了氣門倒角機的設計與制造、E28-20型滾絲機的改造等大型技改項目。公司主導產品之一的硅油減振器,主要配件扭振塊的加工設計需要的自動鉆孔機床,經調研發現一是不能購置到這類專用設備,二是外購研制費用大。針對這種情況,公司決定自主研制,張新從確定方案、設計圖紙、零部件加工、組裝、調試到產品加工驗收,全部仔細鉆研和探究。他設計的機床,改變了以往扭振塊孔孔深一致性較差,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問題,現在孔深一致性穩定,加工時間大大縮短,一次裝夾即可完成雙面各6個盲孔的加工,提高了產能,減輕了勞動強度,這一發明還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專利證書。
設備制造和維修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很多技巧和經驗,隨著現代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提升設備保障能力,保證設備正常運轉成為公司一大課題。張新表示,“工匠精神”需要傳承,經濟的發展也迫切地需要這種精神。他鼓勵團隊人員大膽實踐,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和進行外培學習,并把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與他們溝通,使他們的維修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高。
其實,經濟新常態下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工匠精神”。這是經濟結構轉型的需要,是消費結構變化的需要,也是國際競爭的需要。
當下的經濟發展,需要以“工匠精神”為靈魂的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淘汰粗制濫造的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現代人們的消費也不再僅僅追求“量”的增長,更注重“質”的提升,用匠心鑄造的商品,以其更多的創新、人文情懷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當前,中國正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這對于企業的生存發展而言,其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應該是一種企業文化,與企業精神中的誠信、擔當、創新和堅持,都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匠心正逐漸成為企業的又一大核心競爭力。
尊重每一位工匠,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武裝行業、變革思想,以良好的環境催生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滲透到每一個制造業工人和管理者的心靈深處,中國的制造業才會有萬紫千紅的春天。
文章鏈接:中國機床商務網 http://www.jc35.com/news/Detail/6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