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1米6稍出頭的個頭,一張圓圓的娃娃臉。無論是行走在中信重工新形象窗口重型機加工部內,還是站在足有3層樓高、亞洲跨度最大、國內的9×30米數控龍門鏜銑床前,譚志強瘦小的身材,都會顯得很不“起眼”。
然而,正是這個看似“不起眼、隨和且充滿喜感”的譚師傅,一旦站在工作臺上,開動機床,就會瞬間迸發出“小塊頭、大智慧”的萬丈光芒,運籌帷幄、指揮若定。
譚志強,現任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關鍵設備、目前全國最大的XKAU2890×300數控龍門鏜銑床和XKAU2765×350數控龍門銑床機長、班長、高級技師,“譚志強大工匠工作室”負責人。曾先后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洛大工匠等;2017年4月22日,被評為“最美洛陽人”;連續六年被公司授予“勞動模范”和“模范員”。
大塊頭上秀細活兒
連續兩年、8個季度獲中信重工關鍵機床創紀錄獎,所在機床累計完成加工工時53373小時,個人完成工時13398小時,超額完成個人考核工時8988小時,相當于兩年完成六年多的考核任務量。
兩年來,創新11個先進操作法,帶領“大工匠工作室”成員,主動承擔公司重大技術攻關項目,解決關鍵技術難題19大項,為公司創造價值1280多萬元。
“大國重器”的掌舵者——他是中信重工關鍵設備、國內最先進的9×30米數控龍門鏜銑床和6.5×35米數控鏜銑床的機長、黨員、班長;他常常要在三層樓高的機床上,精雕細琢出二分之一根、甚至四分之一根頭發絲的精度,被戲稱為在“大塊頭上秀細活兒”。
“大國工匠”——他是僅有高中學歷、自學成才的高級技師,全國和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連續6年被公司授予“勞動模范”和“模范共產黨員”,中信重工“金牌首席員工”、首批聘用的“大工匠”。
他,就是譚志強。徒弟眼中的“譚大師”,中信重工“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的“主心骨”。
4月22日,譚志強帶領團隊剛剛完成了西門子日照鋼鐵精品基地(ESP)項目5號軋機生產線最后一件產品——軋機驅動側機架的加工。客戶監理和公司質檢部門聯合檢驗合格后,譚志強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從3號線開始,到5號線結束,近兩年時間,譚志強說,和精度要求極高的西門子軋機項目之間的不斷“打磨”,就像費盡心思養大了一個孩子。
西門子軋機機架,動輒上百噸。然而,這個重達上百噸的大活件上,一個孔的精度卻要控制在0.02毫米內,也就是少半根頭發絲粗細。在“大塊頭”上“繡細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譚志強卻一口應承了下來。
每件西門子項目機架上都分布著幾十個螺紋孔,孔徑從M24、M30到M36、M42大小不一。為了保證加工精度,工藝要求用銑刀一點一點地銑孔、擴孔,每個孔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加工完畢。且由于孔徑大、銑刀小,極易造成震刀、磨損刀具,還會對機床精度造成重大影響。
這么寶貝的機床,這樣干活,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再加上加工效率低下、工期無法保證,譚志強再也坐不住了,他提出可以直接用絲錐攻絲、一次成型。然而,工藝卻遲遲不敢拍板。因為用絲錐攻絲,0.02毫米的精度極難保證。
“藝高人膽大”、敢想敢干的譚志強卻認準了這個思路、較起了勁。他帶著團隊采用進口肯納絲錐,在邊角料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經實際應用,他們采用絲錐攻絲、一次成型,僅用10分鐘就能完成一個螺紋孔的加工,效率提高兩倍以上。
中信重工為紫金礦業生產加工的Φ11×5.4米雙驅半自磨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格的半自磨機,筒體直徑11.58米、高5.4米,屬三分之一結構。需要加工198個Φ60的端面孔、6個M56×90的螺紋孔,且加工點分布在11.58米的圓周上。
直徑超出機床寬度極限,加工難度極大。譚志強和技術人員反復研究,決定以機床定中心,放地樣,用610毫米高的地梁把活件墊高,使筒體高出走臺,讓筒體最大限度接近主軸,把地梁找正在0.2毫米之內,讓筒體盡量放平。將孔線分成6等分,把線引導到下端面,據此確定每次轉位時的位置,保證6次能把孔干完,對比常規加工方法提高效率1倍多。
在長期的實際加工中,他還獨創利用數控龍門銑為鉆床工序“點豆”,加工磨機筒體、端蓋端面孔方法,解決了鉆床加工低精度、組裝后孔錯位的問題,省去了產品試裝工序,也節省了大量返修費用。如今,“點豆”加工法已在全公司范圍內得到普及和推廣。
致力“雙創”,“大智慧”的譚志強善于發揮自己的崗位技術優勢,善于技術創新,靠技術創新解決技術難題、提高產品質量,靠創新先進操作法提高工作效率。
攻克川崎重工深度達400毫米的大齒圈銷孔的加工難題時,譚志強變換思路,自己設計制作出了一把長度達400毫米的新精鏜刀,成功解決了接刀帶來的震刀問題。這把精鏜刀加工后的銷孔,具有了統一性和規范性,開創了省掉單配連接銷工序的先河。
圖號為N2064的大型減速器機體為焊接件,前期是鏜床加工,由于在加工過程中活件變形,導致關鍵部位軸承孔的平行度、位置度都發生了變形,達不到圖紙工藝要求,成為加工中“攔路虎”。廠領導把活件交給了譚志強進行二次加工。他經過反復研究,大膽創新,用數控龍門銑床替代鏜床加工機體,成為公司首創。
智慧擔當大工匠
從6.5米小立銑的“搖搖把”機床,到2.5米小型數控機床,再到國內最先進的9×30米大型數控龍門鏜銑床;從一個高中畢業生、普通工人,到生產骨干、高級技師,再到金牌首席員工、大工匠。
進廠30年,譚志強見證著中信重工這個老國企的發展與變遷,也生動展現出了一個國企藍領的蛻變與成長。
2011年,中信重工承擔國家“大飛機項目”生產,長8米、重達200多噸機架加工,深達600毫米的矩形件四角倒圓弧,成了整個加工的難點。
當工友都因震刀嚴重而束手無策時,譚志強創新采用“迂回法”,即先用小刀盤切開小口,再將大刀盤伸進斜槽半精加工,最后再用小刀盤,完美解決難題。最終,這個龐大矩形件很好地達到要求:光潔度3.2,加工公差度0.2毫米以內。
2013年,中信重工實施“金藍領”工程,譚志強成為公司評聘的首批五個大工匠之一。
大工匠,大擔當。譚志強說,被評為大工匠,是公司對我們一線員工的高度肯定和認可,我只有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升,才能做好創新帶動,不辱使命!
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發射列陣骨架,外形尺寸為12.926米×2.214米×2.02米,重16.6噸,工藝要求拼裝面平面度0.15毫米,平行度0.2毫米,是中信重工首次承接加工生產的高精度大型構裝件,面臨多項技術攻關難題。
該活件剛性不足,加工時震刀嚴重、粗糙度差,平面度不易保證,放松后,骨架變形較大,難以保證工藝技術要求。按照原工藝方法,加工一件骨架最少需要21天才能完成。
譚志強帶著團隊妙思巧干,多點支撐、壓緊,減少骨架震動;內腔支撐墊木,增加系統剛性;合理確定壓緊力,減小變形量,選用合適刀具,試驗加工參數……通過技術攻關,他們僅用7天時間就高效完成了骨架加工。此后9件加工周期與第1件相比,提前了108天完成,直接經濟效益達 233.38萬元。
加工西門子軋機機架壓下孔,引進的是全球兩大噴吸鉆制造商之一尤尼泰克專門定制的噴吸鉆。由于廠家也是首次設計Φ180規格噴吸鉆,并無經驗。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漏油、震刀、鐵屑不斷屑等諸多問題,生產一度停滯,嚴重影響加工進度。譚志強帶領大工匠工作室成員,對問題進行探討和方案研究,對內、外管之間密封圈尺寸進行改造,增強密封性;使用鋼絲和M3螺釘對泄油孔進行封堵,保證負壓環境;測量調整鉆頭尺寸,保證排屑順暢。并經反復嘗試、調整加工參數,最終解決了噴吸鉆加工難題,成功加工了15件機架的壓下孔,相比前期擴孔,節約機床運行成本32.4萬元。
中信重工大力研發大型支承輥研發及修復新技術,譚志強帶領團隊完成了重達160多噸的精軋機支承輥中心孔的加工精度難題,為公司開拓大型支承輥鍛件及廢舊支承輥修復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兩年來,譚志強帶領大工匠創新工作室團隊,先后完成了《大型牌坊壓下孔加工難題》、《多瓣端蓋錐面厚度加工難題》、《大型結構件骨架加工難題》、《四分之一大齒圈加工難題》、《大型軸類零件中心孔高精度加工難題》、《大型高壓輥磨擠壓輥柱釘孔加工質量》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相繼完成了19個主要課題的攻關,累計為公司創造效益1280多萬元。
小平臺上唱強音
“當一個工人,要的是自己能干。當一個大工匠,要的是人人都能干。”
自從當上大工匠,自從公司創立了“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譚志強就不斷給自己加壓,主動擔當起了一線青年員工傳、幫、帶的重任。
“師傅的電話,就是我們的熱線電話,有問題,打電話就一定能解決。”譚志強的高徒高昆說。
而匯聚了重機廠鏜床、銑床、鉆床、臥車等各工種精英的“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每周定點、定時召開的工作室例會和學習交流會,都會“人滿為患”,成為了青工爭搶的“香餑餑”。
現在,只要一接新活,譚志強就會帶著徒弟一起上,甚至有時候還會故意“偷偷懶”,為的就是讓徒弟們能夠盡快成長、獨當一面。
通過“名師帶高徒”活動,參加洛陽市職工技能大賽,他的徒弟高昆和靳付軍分別獲得數控鏜銑工種第一名和第三名。
作為班長,譚志強帶領的班組,相繼高質量地完成了亞洲最大軋機牌坊、國家重大項目大飛機項目機架、出口巴西世界最大PXZ1750Ⅱ液壓旋回破碎機底架等關鍵產品的加工任務,被洛陽市評為“質量信得過班組”。
2015年9月,總理親臨中信重工力挺“雙創”,高度評價中信重工的“創客”群體和“雙創”工作。譚志強和張東亮等大工匠一道,受到總理的親切接見和殷殷囑托,勉勵大家要發揚工匠精神,勇于創新、不斷創新,讓中國的裝備走向世界,在世界上打出中信重工的金字招牌。
譚志強深受鼓舞、感懷備至,他一直暗暗告誡自己,要在“譚志強大工匠創新工作室”這個小平臺上,在國家呼喚大工匠、發揚工匠精神這個時代的大舞臺上,唱出自己的“強”音,舞出自己的風采,同時,他的行為也激勵著每一個人:勤于鉆研、勇于擔當,才能鑄就工匠精神,為企業、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全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