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所在。近日,工信部發文稱,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那么,應如何看待傳統的中國制造業?中國“智”造難在哪里?如何從中國制造轉型中國“智”造?相關受訪專家表示,中國“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認中國制造;要在傳統制造的基礎上,發展智慧制造。中國“智”造應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但目前“智”與“造”是中斷的,既要自主創新,又要引“智”回國。
中國智造”不能否定“中國制造”
眾所周知,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制造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那么如何看待中國制造與中國“智”造,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于日前在京召開的“首屆財經中國V論壇”上表示,中國“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認中國制造,而必須要對自己的人口、國情,以及復雜的社會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王文看來,推行中國“智”造,要跟“世界工廠”說再見,這個說法可能過于樂觀,也過于脫離目前的實際。
“中國發展智慧制造,并不是要甩掉傳統制造做新‘智’造。”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曹和平認為,要在傳統制造的基礎上,發展智慧制造。
目前還談不上“中國智造”
中國“智”造難在哪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曉紅認為,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壓力,既來自發達國家,也來自發展中國家。“歐美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制造業振興戰略,重塑新的制造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現在有低成本優勢,中國目前要素成本全面上升,面臨兩方面的擠壓。”
談到中國“智”造的瓶頸時,曹和平認為存在四大挑戰:一是傳統產業需要從勞動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過渡;二是傳統制造需要和市場融合,適銷對路;三是面臨人力資源的創新壓力;四是相關金融機構為新經濟提供的服務還較為滯后。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則指出,“中國從組裝到制造,從制造到創新,到現在為止還談不上中國‘智’造。”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中國“智”造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不可能沒有知識的貢獻。但目前為止大部分還是處于一種“智”+“造”的關系,遺憾的是“智”與“造”之間是中斷的,大量的研發都在海外。
海外并購可加速“智”造升級
中國如何從制造轉向“智”造,張燕生認為,應發揮“雙引擎”作用,促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放權給基層、青年、小企業。
在曹和平看來,中國“智”造目前存在不可多得的機遇:中國在萬物互聯方面,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中國在“智”造應用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要使“智”與“造”之間更緊密,“可以將自主研發與引進相結合,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白明說。
另外,對于近年來,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全球尋找并購機會,那么,中國企業并購進軍高端制造業,能否助力中國制造轉型升級?
對此,王曉紅認為,通過新一輪跨國并購實際情況,最主要的成功之處是獲得了關鍵的技術研發設計和國際化人才,以及國際化營銷網絡,這使我們的制造業能夠迅速地走向國際市場,從一個加工制造商走向全球自主創新的引領者。
王曉紅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要在本地化上下功夫;二是高技術企業“走出去”的重點要放在歐美發達國家;三是構建制度框架,利用自貿區、貿易投資協定推動投資自由化進程;四是民企在高技術領域、敏感領域更有優勢,要推動民企“走出去”。
“中國制造企業的海外并購是實現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想單純依靠海外并購來實現轉型升級并不可靠,最終企業還是應該兩條腿走路,自主創新加海外并購來實現轉型升級。”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藍源資本研究院副院長劉春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