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
中國制造企業的勞動力成本近年來漲幅有多大?人力成本與社保支出是否是壓垮企業的最重大負擔?中國制造業企業如何應對勞動力成本的上升?6月20日,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CEES)報告,就上述問題上得出了一些結論。
調查的主要負責人,武漢大學質量院院長程虹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大國,中國的制造業占全球比重從不到2%,達到現在的約25%。這么大的經濟體,卻在2011年左右,開始遭遇變化——中國的人工成本從不到美國的3%,發展到超過美國的20%。中國在30年之內,急速完成了制造業的發展,但現在,僅僅是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就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太多沒想到的問題。
程虹說,他在調查中發現,很多企業家都不想再干下去了,很多企業家在以創新的手段,抵抗企業的下滑,而很多的企業員工,都離開了企業。
2016年,在東部制造業大省廣東和中部地區的制造業大省湖北,CEES對1208家企業的11366名員工進行了調查。其中2016年,廣東省受調查的企業為573家,湖北受調查的企業為585家。調查的員工數量為廣東4989人,湖北4114人,總計9103人。所調查的區域,覆蓋廣東90%的制造業產值和86%的制造業就業人口,湖北89%的制造業產值,和90%的制造業就業。
制造企業利潤率5年下降46.8%
201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從利潤率來看,2015年受訪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3.3%。但在2011年,中國制造企業的平均利潤還有6.2%,相比今天而言,企業利潤率下降了46.8%。
在這3.3%的企業利潤率中,企業的分化情況也非常嚴重。2015年,有25%的企業利潤率接近于0,有19.8%的企業出現虧損,另一方面,有四分之一的企業利潤率超過了7%,而有一半的企業利潤率卻達不到在2.5%。
程虹認為,按照低勞動力成本的低端產業做下去,利潤會越來越低,而創新企業的利潤率卻越來越高,由于需求倒逼,創新企業或許已迎來他們的時代。近年來中國外貿一直承受壓力,而出口企業中的加工企業利潤率最低,低于非出口企業和一般貿易企業。
而從企業類型來看,市場化企業的經濟活力更高。調查顯示:其中民營企業的利潤率為3.9%,遠高于國有企業的2.2%和外資企業的2.1%。從虧損率來看,民營企業的虧損面為18%,低于國有企業的26%和外資企業的21%。
中國工資水平遠低于美國,但顯著高于其他新興市場國家
受訪企業的員工工資在2015年經歷了大幅增長。2015年,廣東制造企業新進員工的實際工資增長了14.5%。對于工作兩年以上的員工而言,廣東制造業員工的實際工資在2014年-2015年增長了8.3%,高于2013年-2014年增長的5.8%。程虹表示,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的工資上漲趨勢還沒看到停止的跡象。
但從實際工資來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還是遠遠低于美國。調查顯示,中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包括年終獎)為每月4216元,折合635美元(以2015年底的名義匯率折算)。但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則為每月3099美元,是中國的4.88倍。不過與新興市場國家相比,中國的工資高于巴西、馬來西亞、泰國、墨西哥、越南、印度。越南2015年的實際工資水平在每月206美金。
社保和工資支出占企業總成本不高
調查發現,雖然工資持續增長,但其占總成本的比重一直控制在較低的18%之內。程虹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企業加大了技術、研發等投資,降低了人力成本的相對比重。二是企業采取了各種方法,減少為員工繳納社保,而員工希望遠期的社保回報能夠變做當下的工資收入,因而也十分配合。
從主觀問題來看,企業管理者仍最擔心勞動力成本和市場需求。據CEES調查,企業管理者認為,勞動力成本是妨礙企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妨礙程度達到60%,市場需求問題僅次于勞動力成本,達到56%。其他妨礙因素與勞動力技能相關,依次是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勞動力技能、管理人才。其后才是稅收、融資成本、融資途徑等因素。政策穩定性則是相對最不擔心的問題,為23%。
CEES發現,雖然勞動力的工資在不斷上漲,但企業工資支出占總成本的比重卻相對較低,且僅有小幅的上漲。工資支出占總成本的比重在2013年和2014年均為17%,2015年上升了一個百分點,為18%。
CEES發起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主任表示,雖然人工成本占企業支出比重相對不高,但中國傳統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對勞動力價格上升非常敏感,因此企業家會多有抱怨。另一方面,企業對勞動力成本的變化已經有所反應,一些對技術、創新進行投資的企業,相對獲得了更好的發展,中國的制造業也需要優勝劣汰這個過程。
社保繳納所占的成本比重則更低,僅占企業總成本的3%。CEES發現,雖然政府要求,企業和員工需繳納工資總額40%左右,但企業實際繳納的社保費率與政府規定的費率有巨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城市設定了相對較低的有效繳費率,企業使用低于實際工資的參考工資為繳費基數,員工社保覆蓋不全,以及其他形式的規避。
調查還發現,27%的員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而在簽訂合同的員工中,20%的員工簽訂的是勞務派遣合同。76%的員工參加了社保,其中廣東的社保參保率為80%,高于湖北的72%;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社保參保率分別為98%和92%,顯著高于民營企業的69%。
工資上漲導致員工離職,如何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
程虹表示,員工工資不斷增長的一個直接結果,是較高的員工離職率。2015年,制造業企業員工的離職率達到26%,且大多為自愿離職。在2014年-2015年,CEES受訪制造企業的就業人數出現了更為明顯的下降,廣東省達到6.3%,此前一年的降幅僅為2.2%;湖北省則在2014-2015年下降了3.3%。2014年-2015年,廣東就業下降的企業占比為52%,湖北則達到了45%。
CEES發現,員工人數的下降集中在非技能型勞動力,一線工人就業數量的下降幅度最高,而技術設計職位則是調查工種之中唯一增加就業的職位。CEES認為,就業的這一結構表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正不斷提高技能密集度。
企業也在通過增加技術、教育等投資,對沖成本上升,應對勞動力問題,尤其重點投資自動化、機器人設備。CEES發現8%的企業使用了機器人,其中廣東為10%、湖北為6%;40%的企業使用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設備占設備價值總額的17%。從企業類型來看,國有企業與外資企業使用機器人的比例均為14%,遠高于民營企業的6%,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企業使用機器人的比例分別為15%和11%,也遠高于非出口企業的5%。行業分析發現,機器設備制造、電子設備制造、金屬制造等行業使用機器人的比例最高,而紡織和皮革制造行業使用機器人的比例最低。
調查結果顯示,在成本壓力之下,許多企業退出了市場,而另外一些企業,在通過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技術含量、機械自動化等創新投入,希望能夠在變局中打開出路。